“我练了三年阿汤,体式越来越顺,可总感觉胸口发闷,饭后胃胀得像塞了个气球。”
“我早上起床按肚子,能摸到肠道硬邦邦的一团,像缠成了毛线球。”
“明明没有吃很多,但就是胃里很顶,感觉打饱嗝都是从胸腔喉咙冒出来的!”
仔细盘一下这些问题,发现它们竟然都和“呼吸”有关。
我们每天做上万次呼吸,却很少有人注意到,每一次呼吸的深浅、快慢,都在悄悄调整着内脏的位置。而内脏的“安分”与否,又反过来决定了呼吸的质量。
打个比方,就像家里的弹簧床,弹簧用久了,一头如果总是被压得死死的,另一头就会翘起来。内脏如果总是被错误的呼吸“压”出歪斜,时间久了,自然会闹事罢工。
呼吸错了,内脏就“站没站相”
我们的腹腔像个“弹性腔体”,横膈膜是它顶部的“动态穹顶”。健康的呼吸中,横膈膜作为核心肌肉:
吸气时,收缩下沉,腹腔压力升高,内脏(胃、肠等)被轻微推挤,同时腹壁向外扩张(腹部隆起),形成“胸腔扩大-腹腔受压”的协调运动;
呼气时,放松回升,腹腔压力降低,内脏因重力和腹壁轻度内收自然回落,回到相对稳定的位置。
这种动态平衡让内脏既不会因过度上升而“移位”,也不会因过度下沉而“堆积”,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。
图片
但现在很多人,呼吸全错位了。
久坐办公室的人,习惯含胸驼背,双手放在办公桌上,习惯性耸肩支肘。同时伴随着吸气时肩膀先耸起来,胸腔拼命扩张的状态,腹腔被错误压缩;
焦虑或运动时,有人会猛吸一大口气,肋骨像被绳子拽着往上提,横膈膜根本没机会下沉;
健身练力量的人,为了“核心收紧”,总绷着腹肌,内脏被勒得死死的,连呼吸的空间都没了。
这些错误的呼吸模式,带动着腹腔里的内脏被反复往上推、往下拽,时间久了,胃可能下垂到盆腔,同时肠胃被挤压,子宫或膀胱也会偏离正常轨道。
放到阿汤练习里,很多朋友在推轮时肋骨卡脖子,一瞅肋骨,高高翘起,横膈膜被顶得根本沉不下去,呼吸自然也是断开的,和骨盆衔接不上,越练对身体越伤害。
学会给呼吸松绑,内脏自然“归位”
所谓“松绑”,是让呼吸回到最原始的状态,像婴儿那样,呼吸时肚子一起一伏,软乎乎的,没有一点僵劲。
我们可以尝试一个小练习:
找个舒服的床或瑜伽垫,平躺下来,手掌轻轻放在肚子上,闭上眼睛,自然呼吸。不用刻意控制,只是观察。
吸气时,肚子是不是像气球一样慢慢鼓起来?呼气时,是不是慢慢瘪下去?
如果吸气时,肩膀先抬起来,或者肚子鼓得不明显,反而胸口憋得慌,说明你在用“胸式呼吸”硬撑;
如果呼气时,肚子像被绳子拽着,得用力才能收回去,说明腹肌太紧张。
可能做这个练习,会有朋友觉得自己呼吸这么拧巴,但别着急,内脏归位的第一步,是先让呼吸“松”下来。
呼吸要避免过度努力
真正的内脏,是松而不懈。
松,不是一味的追求“肚子鼓得越大越好”,不然会导致肋骨外翻,内脏被挤得更乱。
不懈,不是拼命收腹,时刻警惕。如果总是收束腹部,容易把肚子勒成铁板一块,反而把横膈膜顶得更靠上,更容易神经紧张,呼吸紊乱。
松,是呼吸时,肩膀、脖子、肋骨都是软的,没有一丝紧绷。肚子像海绵吸水,吸气时自然鼓起,呼气时自然回落,没有刻意的“收”或“放”。
不懈,是横膈膜始终保持一定的张力,像弹簧床的弹簧,既不会瘫软无力,也不会绷得太紧,让内脏始终被“托”在一个稳定的位置。
当你呼吸松了、内脏稳了,会发现,身体也就“活”了。
呼吸,从来不是“用力的艺术”,而是“松的艺术”。内脏归位也不是“强行归位”,而是当你不再用错误的方式“折腾”身体,呼吸自然会带着内脏回到最舒服的位置。
就像春天的柳枝,风来了就轻轻摆动,风停了就自然垂落——真正的健康,是身体与呼吸的“顺势而为”。
下次练习时,不妨放下“我要归位”的执念,先感受一口气从鼻腔滑入腹部,让肚子像花朵一样慢慢绽放。
你会发现:当呼吸松了,内脏自然就“回家”了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查询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