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窑是北宋著名瓷窑,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。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,其釉质细润白净,早在宋代,定窑已负盛誉,明清文人对其赞不绝口。早期的定窑多为宫廷御用器,定窑在北宋的早期甚至到五代就开始烧制了。马未都介绍,定窑的仿制品比较多,且仿制做出的质量也很好,所以在五大名窑中,定窑的鉴定是最难的。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定窑的收藏兴趣,从另一方面来说,因为这个原因,定窑在市场中,也是很容易被捡漏的。
定窑的颜色是非常非常多的,只不过定窑是以白瓷为主的大瓷系。
定窑可谓是一个百年老字号,从唐代就烧,一直到元代终结,烧了六七百年。对定窑唐、宋釉的区别,口诀如下:
唐定色灰宋发黄,
宋时泪滴灰点唐。
南宋生硬北唐轻,
黑定无色暗点藏。
展开剩余77%那么对于定窑的鉴定应该从哪些地方去入手呢?作者列出以下鉴定定窑的重点。
对于鉴定定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:
一、造型
定窑的造型品种较为丰富,盘、碗、灯、炉、盒、瓶、枕、乐器等,几乎应有尽有。盘、碗生产量最大。窑址遗存的瓷片中,约有80%均为盘、碗。唇部渐薄。盘、碗有尺寸较大的,瓶的种类亦较多,有直颈瓶、净瓶、梅瓶等多种。枕有白釉孩儿枕、剔花腰形圆枕,另有十余件,均为明代所仿。乐器有白釉和黑釉画花腰鼓,前者早年出土一件,已流散国外。
二:烧造工艺
主要有支钉叠烧,正烧和覆烧,还有一种涩圈叠烧法,主要用在金代定窑产品上。支钉支烧,垫饼垫烧和托珠叠烧都属于定窑的烧制方法。覆烧法则是定窑的发明,主要在北宋中后期,用环型组合支圈把碗倒过来口沿朝下,一个匣钵内可以放置多件,从而提高了窑的利用率和瓷器产量。唯一的缺点是口沿一圈无釉,俗称“有芒”。宋代曾采用覆烧工艺,其目的一是增加窑内装烧量,二是防止一些大件器皿主要是碗、盘变形。采用此工艺烧造的瓷器,其口缘部位一周均无釉,文献中称其为“茫口”。传世品中有后镶铜口、银口和金口的,其中镶铜口的最多。
三:泪痕
北宋定窑瓷器流釉多为条状,釉层垂挂流淌形成的痕迹,宛如垂泪,因而被称为是泪痕。这种表象仅在北宋定窑瓷器中出现,其他瓷器都没有,所以泪痕是鉴定北宋定窑瓷器真假和年代的特征之一。北宋早期的时候,定窑瓷器采用正烧法,流釉的方向是从口到底,到了中后期后,覆烧工艺使泪痕自底部向口流动。泪痕也是定窑鉴定的核心依据之一。
四:看铭文
定窑的铭文都在底足内,字多阴文,直行刻写,多为“官”“新官” “五王府”“尚食局”“尚药局” “易定” “东宫” “朝真” “定州公用”等款。出现这类字样的定器多是为宫廷和官府烧制的。此外,定窑传世品中还有宫廷玉工刻款的,其铭文均与宫廷建筑有关,如“奉华”“风华”“慈福”“聚秀”“禁苑”“德寿”等等,其用途十分明显,当为皇宫中分配到各殿中使用的标记。仿制的定窑白瓷则没有这样的铭文标示。
以上几点是鉴定定窑的重要技巧,还望能对藏友们有所帮助。
定窑之美是洁白恬静、定窑之美,美在精神、美在心灵,美在文化意蕴之中。欣赏定窑之美就像欣赏白玉一样,是一种精神高贵的君子之风。与之相应的是,能够欣赏定窑之美的心一定是澄澈清净,高雅恬静的。
发布于:广东省配资查询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