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,咱们老祖宗最开始是怎么认识大自然规律的呢?
就是靠抬头看天!特别是看太阳、月亮、星星怎么变位置、怎么运行。
为啥这么关心这个?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啥时候刮风下雨、啥时候变冷变热,这可是种庄稼的头等大事!能不能顺利收粮食,人能不能活下去、传宗接代,都靠这个了。
所以,古人就根据这些星星、特别是太阳月亮有规律地转圈圈,总结出了一套记录时间的完整方法——就是用“天干”和“地支”组合起来的“干支纪年法”。
关于“天干”最早的记载,藏在《山海经·大荒南经》里。
书中记载:有个“羲和国”,女神叫羲和,她是天帝帝俊的老婆,生了十个太阳!后来还衍生了大家更熟悉的神话——后羿射日。
而要搞清楚“天干”到底怎么来,“羲和生十日”这个故事,很重要。因为那十个太阳的名字,后来就成了“十天干”!
比如,甲骨文学者研究曾发现,商朝人用一种特别的方法算日子,叫“十日制”。十天算一个循环,叫一“旬”。
每一天,就用那十个太阳的名字——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”中的一个来命名。
就这样,“十天干”变成了一套记录日期的符号系统。
商朝人还认为,他们的王也是神,跟天上的十个太阳是一一对应的。
他们用“天干”来给去世的国王起“庙号”,比如“上甲”、“天乙”(就是成汤)、“武丁”、“盘庚”、“受辛”(就是纣王)等等。
有趣的是,在商朝之前的夏朝,有些国王的名字也有这个特点。
商人祭祀的日子,安排与这位国王“庙号”(也就是他的“天干日”)相同的那一天。他们把去世的国王看成是十个太阳里的一个。
所以,要在轮到那个太阳“出来值班”的日子,给他办祭祀活动。
这就是“十个太阳代表十天干,成为计时系统”的形象说法,在更晚一点的《诗经》的《尔雅·释天》篇:“太岁在甲叫阏逢,在乙叫旃蒙,在丙叫柔兆,在丁叫强圉,在戊叫著雍,在己叫屠维,在庚叫上章,在辛叫重光,在壬叫玄黓,在癸叫昭阳。”
这些“阏逢、旃蒙……”就是十个太阳的名字,也是最原始的天干称呼。
从上面这些历史变化,我们能知道,至少从夏朝开始,十个太阳(也就是十天干)的名字已经被简化成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”了。
从神话线索,再到夏商周有限的史料,我们可以推理出一个更靠谱的“十天干”来源:它们应该是上古先民观察太阳运行周期,总结出来的“太阳历”计时系统。
另外,考古研究认为,彝族的“向天坟”(一种特别的墓葬)是古人用来观察天象的天文台!
他们用的可能是“十竿测影法”,就是用传统的圭表和日晷,通过看太阳照射下杆子的影子怎么移动,来直观地看出太阳每天和每年怎么“走”。
这个方法,通过看日晷上影子指的方向和影尖的位置,就能知道当天是哪个节气、当地当时的真实太阳时间。
而距今5800到5300年的安徽凌家滩出土了带符号的玉器:
距今约6500多年的河南濮阳有青龙白虎的贝壳图案:
河图洛书:
这些皆是古人看星星的成果。
那古人观察更明显的太阳运行规律,肯定比看星星还要早,且“十干”正好是10,也是河图总结的万物生存之数。
结合前面《山海经》的神话,我们几乎可以肯定:十个太阳,就是古人观察到不同季节、不同时间段的太阳。
于是,最初那十个太阳的名字,就很自然地变成了同一个太阳在一年中不同运行阶段的次序代号,也就是最终的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”。
《山海经·大荒西经》里还有一句话:“有女子方浴月,帝俊妻常羲,生月十有二,此始浴之。”
看,生了十个太阳,又生了十二个月亮!是不是感觉很有规律?
想象一下,在很久以前的远古时代,天上最显眼的是什么?白天是光芒万丈的太阳,晚上是皎洁的月亮,还有满天繁星。
所以,太阳和月亮无疑是古人眼中最重要的自然现象。
古人通过研究太阳的运行,发明了“十天干”和太阳历。
那么,他们当然也会研究月亮!
月亮有规律的圆缺变化,古人发现这个周期正好是十二次(一年有十二个满月周期),这就是“太阴历”(月亮历)的来源。
十二地支“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”,正是月亮运行的时间次序代号!
而我们老祖宗一直用到现在的“农历”,其实是把太阳历和太阴历合二为一的“阴阳合历”!
它主要看月亮的变化(月相朔望变化一次就是一个月),同时也参考太阳回归年的长度(一年),还加入了指导农事的二十四节气,并且设置“闰月”来调整,让平均下来的一年的长度和太阳年基本一致。
所以我们同样也是两套历法思维(太阳、月亮)一起用!
那么,用十天干(代表太阳运行)和十二地支(代表月亮运行)组合起来,形成“天干地支”来纪年,就非常顺理成章了!
总结一下:
从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的视角看:
天干 (甲乙丙丁…) 是太阳运行的时间次序代号。
地支 (子丑寅卯…) 是月亮运行的时间次序代号。
它们各自代表一个系统(太阳周期和月亮周期)的规律,组合起来,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、更复杂的系统规律(干支纪年体系)。
同时,它们的规律都属于宇宙的大规律密不可分。
所以从河图洛书衍生出来的阴阳、五行、八卦这些规律,在干支系统里也同样存在并体现着。
配资查询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