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林儿(?—1366年),祖籍栾城(今属河北)人。韩山童之子,元末农民起义(红巾军)首领。当然,对于韩林儿来说,首领的称呼是名不副实的,也即他类似于历史上的傀儡皇帝,并没有掌握什么实权。在此基础上,韩林儿在元朝末年可谓是寄人篱下,最终是一个离奇死亡的结局。
一
具体来说,元朝末年,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杀白马黑牛,对天地发誓,图谋起兵,并决定以红巾为号。至正十一年(1351年)五月,因为事情泄露,刘福通等人急速进入颍州,起兵造反,而韩山童却被元朝官吏拘捕处死。对此,在笔者看来,父亲被杀直接影响到韩林儿的命运,如果能有父亲的庇护,韩林儿或许不会早早就遭遇不测了。
至正十五年(1355年)二月,刘福通到处寻找韩林儿,最后在砀山夹河找到了他,并将他迎至亳州,韩林儿于是在亳州登基称帝,又号小明王,建国号为宋,年号龙凤。此时,韩林儿虽然变成了小明王,但是,他显然只是刘福通手中的傀儡,也即用来凝聚人心,从而对抗元朝的。
展开剩余73%龙凤三年(1357年,元至正十七年),刘福通兵陷大名,然后从曹、濮出发攻陷卫辉。白不信、大刀敖、李喜喜攻陷兴元,然后进入风翔,但屡次被察罕帖木儿、李思齐所败,只得逃入蜀地。
龙凤四年(1358年,元至正十八年),毛贵随即被元兵击败,退驻济南。而刘福通则出没于黄河南北,五月攻下汴梁,汴梁守将竹贞逃走,于是刘福通迎来韩林儿,以汴梁为都。到了这个时候,小明王所在的红巾军已经拥有了对抗元朝的底气。
二
虽然红巾军一路攻城掠地,实力不断壮大,但是,韩林儿本是盗贼起家,胸无大志,又听命于刘福通,徒有虚名。因此,红巾军的将领几乎都不受约束,每到一处总是焚火打劫,甚至烹食老弱,况且这些人都是刘福通的平辈,因此刘福通也控制不了他们。长此以往,红巾军自然得不到百姓的支持了。
另一边,元朝则是积蓄实力,对红巾军展开了反攻。龙凤五年(1359年)五月,察罕帖木儿大举出兵,秦、晋之军在汴梁城下会合,驻扎杏花营,各军环城而垒,韩林儿守军每次出战都失败,守城百余日后,城中粮食将尽。在此背景下,刘福通想不出破敌之计,只得挟持韩林儿在百名骑兵护卫之下,打开东门逃回安丰。
龙凤七年(1361年,元至正二十一年),红巾军的部队逃的逃、死的死,损失很大,余部从高丽返回进犯上都,又被孛罗帖木儿击败投降。而察罕帖木儿已经攻取汴梁,于是派遣其子王保保征伐东平,胁降了田丰、王士诚,乘胜平定山东。对此,在笔者看来,经过元朝大军的迅猛反击,红巾军遭到了重创,而韩林儿更是成为了累赘。
三
龙凤八年(1362年,元至正二十二年)六月,田丰、王士诚寻找机会刺杀了察罕帖木儿,进入益都。对此,元朝将兵权交给王保保,王保保率军将益都重重包围,刘福通便从安丰引兵支援,结果被元军大败,逃回安丰。不久之后,元朝大军攻入益都,杀死田丰、王士诚。
龙凤九年(1363年,元至正二十三年)春,张士诚手下将领吕珍包围安丰,小明王哭泣,刘福通选择向朱元璋求救。在刘伯温的建议下,朱元璋将韩林儿安置于滁州,营建宫殿让他居住,更换其左右宦官侍从,待遇甚厚。虽然保住了性命,但是,韩林儿也落下了寄人篱下的处境。
第二年,朱元璋自称吴王,仍奉龙凤正朔。龙凤十二年(1366年,元至正二十六年)十二月,韩林儿死去。有人说是朱元璋命廖永忠迎韩林儿回应天,船到瓜步时,韩林儿因船翻沉入江中而死(另说为朱元璋谋杀)。因此,对于小明王来说,属于离奇死亡的情况。
值得注意的是,韩林儿死后第二年,朱元璋才将这一年定为吴元年。当年,朱元璋派大将军平定中原,元顺帝逃至北方,此时距韩林儿死仅一年多时间。韩林儿称帝共十二年。对此,在笔者看来,因为失去了利用价值,又会影响到朱元璋称王称帝,这导致韩林儿很难长期保住性命。
发布于:安徽省配资查询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