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《笔阵图》是东晋时期卫铄所创作的书法论著,该著作阐述执笔、用笔的方法,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。卫铄,字茂漪,号和南,世称卫夫人,河东安邑(今山西省夏县)人,晋朝书法家。卫夫人是廷尉卫展之女。卫氏家族世代工书,师承钟繇,以为楷书订定笔画顺序而闻名。卫夫人嫁给汝阴太守李矩为妻,丈夫李矩善长隶书。卫夫人与王羲之母亲为中表亲戚,成为“书圣”王羲之的书法老师。卫夫人的代表作有《笔阵图》、《名姬帖》等。卫夫人是肇源于山西夏县的“卫门书派”四代相传的书法世家之一,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《笔 阵 图》 卫 铄图片
【原文】夫三端之妙,莫先乎用笔;六艺之奥,莫重乎银钩。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,七日兴叹,患其无骨;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,十旬不返,嗟其出群。故知达其源者少,闇于理者多。近代以来,殊不师古,而缘情弃道,才记姓名,或学不该赡,闻见又寡,致使成功不就,虚费精神。自非通灵感物,不可与谈斯道矣!今删李斯《笔妙》,更加润色,总七条,并作其形容,列事如左,贻诸子孙,永为模范,庶将来君子,时复览焉。【译文】 在文士的笔端、武士的剑端、辩士的舌端这三种技艺的精妙之中,没有比用笔更首要的;在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六艺的深奥之中,没有比银钩般的遒劲笔法更重要的。从前秦朝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,感叹了七天,为其笔画缺乏骨力而遗憾;东汉尚书蔡邕进入鸿都门观看石碣上的书法,百日都没回家,赞叹那书法超凡出众。由此可知,能通达书法根源的人少,不明其中道理的人多。近代以来,人们根本不学习古人,而是凭个人喜好抛弃正道,仅仅记住了一些书法家的姓名,有的人学问并不完备丰富,见闻又少,以致于在书法上难以取得成就,白白耗费精力。如果不是那种能通灵感应、体悟万物的人,就没法和他谈论书法之道。如今我删定李斯的《笔妙》,进一步加以润色,共整理出七条,并且对每条进行形象的描述,罗列相关事例如下,传给子孙后代,永远作为楷模,希望后世有学识的君子,能时常翻阅。【原文】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,八九月收之,其笔头长一寸,管长五寸,锋齐腰强者。其砚取煎涸新石,润涩相兼,浮律耀墨者。其墨取庐山之松烟,代郡之鹿角胶,十年以上,强如石者为之。纸取东阳鱼卵,虚柔滑净者。凡学书字,先学执笔,若真书,去笔头二寸一分,若行草书,去笔头三寸一分,执之。下笔点画波撇屈曲,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。初学先大书,不得从小。善鉴者不写,善写者不鉴。善笔力者多骨,不善笔力者多肉;多骨微肉者谓之“筋书”,多肉微骨者谓之“墨猪”;多力丰筋者圣,无力无筋者病。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。【译文】毛笔要选取崇山峻岭中野兔的毫毛,在八九月间采集,笔头长度为一寸,笔管长度为五寸,笔锋整齐且笔腰强劲有力。砚台要选取刚刚干涸的新石砚,质地润泽与干涩相兼,能浮起石粉且能使墨汁光彩照人的那种。墨要选取庐山的松烟,代郡的鹿角胶,用上十年以上,坚硬如同石头的来制作。纸要选取东阳所产像鱼卵一样的纸,要求轻薄柔软、光滑洁净的。凡是学习书法写字,首先要学习执笔方法,如果写楷书,手指距离笔头二寸一分,如果写行书和草书,手指距离笔头三寸一分,然后握住笔。下笔时的点画、波势、撇画、屈曲等笔画,都必须用尽全身的力气来完成。刚开始学习要先写大字,不能先写小字。善于鉴赏书法的人不一定擅长书写,善于书写的人不一定善于鉴赏。善于运用笔力的字多有骨力,不善于运用笔力的字多肉而无骨;骨力多而肉少的字被称为“筋书”,肉多而骨少的字被称为 “墨猪”;笔力强劲、筋脉丰满的字堪称精妙,没有笔力又没有筋脉的字是存在弊病的。要一一根据这些道理去理解和运用。【原文】:一“横”如千里阵云,隐隐然其实有形。 丶“点”如高峰坠石,磕磕然实如崩也。丿“撇”如陆断犀象。 乙“折”如百钧弩发。丨“竖”如万岁枯藤。乀“捺”如崩浪雷奔。勹“横折钩”如劲弩筋节。【译文】:图片
“一”(横画)要像千里的云层,隐隐约约但实际上有其形态。“丶”(点画)要像从高峰上坠落的石头,撞击的声音响亮,就如同山石崩塌一样。“丿”(撇画)要像截断陆地的力量砍断犀牛和大象(一样刚劲有力)。“乙”(折画)要像百钧之力的弓弩发射(一样强劲有力)。“丨”(竖画)要像历经万年的枯藤(一样苍劲有力)。“乀”(捺画)要像崩塌的波浪、轰鸣着奔驰的雷霆(一样气势磅礴)。“勹”(横折钩)要像强劲弓弩上的筋节(一样坚韧有力)。【原文】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。执笔有七种。有心急而执笔缓者,有心缓而执笔急者。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,心手不齐,意后笔前者败;若执笔远而急,意前笔后者胜。又有六种用笔:结构圆奋如篆法,飘风洒落如章草,凶险可畏如八分,窈窕出入如飞白,耿介特立如鹤头,郁拔纵横如古隶。然心存委曲,每为一字,各象其形,斯造妙矣。永和四年,上虞制记。【译文】以上就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的内容。执笔的方法有七种。有的人性格急躁但执笔却舒缓,有的人性格舒缓但执笔却急促。如果执笔距离笔头近却不能握得紧,这是心和手不协调,想法落在笔画之后的就会失败;如果执笔距离笔头远而且握得紧,想法在笔画之前的就会成功。另外还有六种用笔方法:字体结构圆润有力如同篆书的笔法,飘逸潇洒如同章草的笔法,凶险可畏如同八分书的笔法,轻盈美妙、若隐若现如同飞白书的笔法,刚正不阿、特立独行如同鹤头书的笔法,浓郁挺拔、纵横舒展如同古隶书的笔法。然而心里要明白其中的曲折变化,每写一个字,都要使它各有其形象,这样就达到精妙的境界了。永和四年,在上虞撰写记录一、卫夫人其人《笔阵图》,它的作者卫夫人。卫铄(公元272年—349年)出生于河东安邑,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夏县。她出身名门,卫氏家族世代精通书法,她的从祖卫瓘(guàn)、从伯卫觊(jì)、从兄卫恒,都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。可以说,卫夫人生长在一个浓厚的翰墨氛围之中。她师承三国时期的书法大家钟繇(yáo),尤其擅长楷书。史书称她的书法“规矩钟公”,又说“碎玉壶之冰,烂瑶台之月,宛然芳树,穆若清风”,足见其书法艺术造诣之高,风格清秀娴雅。卫夫人的丈夫是汝阴太守李矩,李矩也擅长隶书。他们的儿子李充,也工于书法。更广为人知的是,卫夫人是“书圣”王羲之的启蒙老师。王羲之年少时,曾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。卫夫人不仅传授技法,更用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激励王羲之。可以说,没有卫夫人的悉心教导,或许就没有后来名垂千古的王羲之。卫夫人不仅在书法实践上成就斐然,在书法理论上也有重要建树,《笔阵图》便是其代表。她晚年随子李充来到剡(shàn)县,永和五年(公元349年)去世,享年七十七岁,葬于浙江嵊(shèng)州。卫夫人在中国书法史上,是一位承前启后、影响深远的关键人物。二、《笔阵图》精髓《笔阵图》开篇即点明核心:“夫三端之妙,莫先乎用笔;六艺之奥,莫重乎银钩。”意思是说,文士的笔端、武士的锋端、辩士的舌端这三者中,用笔的巧妙最为重要;而传统六艺(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)的深奥之处,没有比书法(银钩代指书法)更重要的了。这开宗明义地强调了“用笔”在书法中的核心地位。接着,卫夫人列举了秦朝丞相李斯和东汉尚书蔡邕(yōng)的故事。李斯观周穆王书法,感叹其缺乏骨力;蔡邕入鸿都观看碑碣(jié),百日不愿离去,赞叹其超凡脱俗。以此说明,真正通晓书法源流的人少。她批评当时一些人“殊不师古,而缘情弃道”,意思是这些人不学习古人的优秀传统,只凭一时的兴趣喜好就抛弃了书法的正道,学识浅薄,见闻狭隘,最终一事无成,白费力气。这体现了卫夫人重视传统、强调学养的观点。《笔阵图》的核心内容,在于对书法工具的选择和具体笔画的论述。关于笔、墨、纸、砚,她都有具体要求。比如笔要用“崇山绝仞中兔毫”,砚要“润涩相兼,浮津耀墨者”,墨要“庐山之松烟,代郡之鹿角胶”,纸要“东阳鱼卵,虚柔滑净者”。强调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。更重要的是,她对七种基本笔画的生动描绘,成为后世学习书法的经典范本:“横”如千里阵云,隐隐然其实有形。——横画要像天边舒展的云层,看似无定形,实则有内在的形态和力量。“点”如高峰坠石,磕磕然实如崩也。——点画要像从高山上坠落的石块,果断有力,有冲击感。“撇”如陆断犀象。——撇画要像利刃斩断犀牛角、大象牙一样,迅疾而有韧性。“折”如百钧弩发。——转折之处要像拉开万钧强弩发射那样,充满爆发力。“竖”如万岁枯藤。——竖画要像生长了万年的枯藤,苍劲、挺拔而有韧度。“捺”如崩浪雷奔。——捺画要像汹涌的波涛伴着雷声奔腾,气势磅礴。“(横折)钩”如劲弩筋节。——钩画要像强劲的弓弩的筋腱关节,坚韧有力,转折分明。这些比喻,将抽象的笔画形态与自然万象联系起来,形象生动,易于理解,对初学者极具启发性。此外,卫夫人还提出了“善笔力者多骨,不善笔力者多肉;多骨微肉者谓之'筋书’,多肉微骨者谓之'墨猪’”的著名论断。“筋书”强调的是笔画瘦劲有力,富有弹性和骨感;而“墨猪”则是指笔画臃肿肥厚,缺乏力量和精神。她认为“多力丰筋者圣,无力无筋者病”,将“力”和“筋”视为书法审美的核心标准。这一理论,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书法批评和创作实践。图片
三、作者之谜?尽管《笔阵图》通常被认为是卫夫人所作,并在文末有“永和四年,上虞制记”的款识,但历史上对其作者一直存在一些争议。有人根据文中风格和某些观点,推测可能是王羲之托名所作,或是后世六朝文人伪托。例如,文中提到“今删李斯《笔妙》,更加润色”,似乎暗示了对前人著作的继承和发展。然而,无论《笔阵图》的真正作者是谁,这都丝毫不减损其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的光辉。文章所阐述的用笔观念、笔画要求、审美标准,都具有极高的价值。它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经验,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,为后来的书法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即便是托名之作,其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智慧和对书法艺术的深刻洞察,也是不容否认的。重要的是,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,领悟到什么。四、逸闻趣事围绕着卫夫人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书法家,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传说故事。1、“洗墨池”的传说。据说卫夫人年少时练习书法极为刻苦,常常在自家门前的池塘边研墨练字。天长日久,清洗笔砚染黑了池水,那池塘便被称为“卫夫人洗墨池”。这个故事与王羲之的“墨池”有异曲同工之妙,都赞扬了书法家勤学苦练的精神。2、“吃墨”的故事。说卫夫人看书入迷,常常边吃东西边看书。有一次,她竟然错把墨汁当成酱汁,用馍蘸着吃光了。等王羲之前来探望,发现菜肴未动,砚台里的墨却没了,两人才恍然大悟,不禁相视而笑。故事虽然夸张,却也从侧面反映了卫夫人对书法的痴迷程度。3、“给鹅点睛”的奇闻。传说王羲之画鹅,眼睛总画不好,便请老师卫夫人帮忙。卫夫人提笔一点,那鹅竟然扑扇着翅膀飞走了。这显然是神化了卫夫人的技艺,但也寄托了人们对高超艺术境界的向往。这些传说,为卫夫人这位历史人物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,使她的形象更加丰满和亲切。图片
五、结语《笔阵图》虽然篇幅不长,但其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。它所提出的“用笔为先”、“师法古人”、“力求筋骨”等观点,成为后世书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首先,它对笔法技巧的强调和具体化,为学习书法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引。尤其是对七种基本笔画的形象化描述,几乎成为历代学书者的入门必读。无数书法家从中汲取营养,理解笔画的内涵和表现力。其次,“筋书”与“墨猪”的理论,确立了书法审美中关于“骨力”的重要标准。这一标准影响了整个魏晋南北朝乃至后世的书法审美取向,追求风骨、强调力量成为一种主流。苏轼曾说:“书必有神、气、骨、肉、血,五者缺一,不能成书。”其中“骨”的概念,与卫夫人的“筋书”思想一脉相承。再次,《笔阵图》对书法工具的讲究,也提醒着后人,好的工具对于发挥书写水平的重要性。这种严谨的态度,体现了古人对艺术创作的敬畏之心。即便在今天,当我们重新阅读《笔阵图》,依然能感受到其理论的生命力。它不仅是研究中国书法史的重要文献,对于当代书法爱好者而言,它所揭示的书法学习方法、审美原则,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。它告诉我们,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,更是个人学养、精神气质的体现。《座 右 铭》 作者·崔瑗无道人之短,无说己之长。施人慎勿念,受施慎勿忘。世誉不足慕,唯仁为纪纲。隐心而后动,谤议庸何伤?无使名过实,守愚圣所臧。在涅贵不淄,暧暧内含光。柔弱生之徒,老氏诫刚强。硁硁鄙夫介,悠悠故难量。慎言节饮食,知足胜不祥。行之苟有恒,久久自芬芳。图片
01.无道人之短,无说己之长。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,也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。这句话提醒我们,要尊重他人,保持谦逊,不以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。心得感悟:在现代社会,我们常常面临比较和竞争的压力,但真正的成长来自于自我提升而非他人贬低。保持谦逊,尊重他人,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,也是自我修养的体现。02.施人慎勿念,受施慎勿忘。帮助他人时不要期待回报,接受帮助时要铭记在心。这句话教导我们,行善应当出于无私,而受惠则应感恩。心得感悟:在帮助他人时,我们往往能体验到一种内心的满足和快乐。而当我们受到帮助时,记住这份恩情,不仅是对施助者的尊重,也是对自己品德的提升。03.世誉不足慕,唯仁为纪纲。世俗的赞誉不值得羡慕,只有仁德才是行为的准则。这句话强调了内在品质的重要性,超越了外界的评价。心得感悟:在追求名利的社会中,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。但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善良和正直,这是任何外界赞誉都无法比拟的。04.隐心而后动,谤议庸何伤?在行动之前先要审视自己的内心,如果内心无愧,那么外界的诽谤和议论又有何伤害呢?这句话鼓励我们坚持内心的正直。心得感悟:在面对外界的误解和批评时,如果我们能够坚守内心的正直和信念,那么这些负面的声音就无法动摇我们。这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。图片
05.无使名过实,守愚圣所臧。不要让自己的名字超过实际的成就,保持谦逊是圣人所推崇的。这句话提醒我们,名声应当与实际相符,不应夸大其词。心得感悟:在追求成就的过程中,我们应当保持谦逊,不夸大自己的成就。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自己的局限,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步。06.在涅贵不淄,暧暧内含光。即使身处污浊之中,也能保持纯洁不染,内心自有光芒。这句话告诉我们,即使环境恶劣,也要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光明。心得感悟: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,保持内心的纯洁和正直是一种难得的品质。这种品质能够帮助我们在逆境中保持自我,不被外界的负面影响所侵蚀。07.柔弱生之徒,老氏诫刚强。柔弱是生命的象征,老子告诫我们不要过于刚强。这句话强调了柔弱的力量,以及过于刚强可能带来的问题。心得感悟:在面对挑战时,柔软和灵活往往比硬碰硬更有力量。学会适应和变通,有时候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,达到目标。08.硁硁鄙夫介,悠悠故难量。固执己见的人难以沟通,而心胸开阔的人则难以估量。这句话告诉我们,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是宝贵的品质。心得感悟:在人际交往中,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,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,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。这是一种智慧,也是一种力量。图片
09.慎言节饮食,知足胜不祥。说话要谨慎,饮食要有节制,知足常乐可以避免不幸。这句话提醒我们,节制和知足是幸福生活的基石。心得感悟:在物质丰富的今天,我们很容易陷入过度消费和不满足的状态。学会知足,珍惜现有的,不仅能够带来内心的平和,也是对资源的尊重。10.行之苟有恒,久久自芬芳。如果行动持之以恒,时间久了自然会散发出芬芳。这句话鼓励我们坚持和耐心,时间会证明一切。心得感悟: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,持之以恒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。不要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成果就放弃,坚持下去,时间会给你带来满意的答案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查询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